落实科普法,首个全国科普月有这些亮点-新华网
新华网 > > 正文
2025 09/04 22:54:06
来源:新华网

落实科普法,首个全国科普月有这些亮点

字体:

  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题:落实科普法,首个全国科普月有这些亮点

  新华社记者温竞华、刘祯

  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。近5年来,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,2024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5.37%,提前实现2025年阶段性发展目标。

  去年12月底,新修订的科普法公布施行,如何推动科普法落实落地?首个全国科普月有哪些亮点?国新办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,中国科协、科技部、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进行解答。

  打造全民共享的全国科普月

  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,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。当前,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已在全国范围拉开帷幕。

  “全社会科普活动积极性大幅提升,参与面大规模拓展。”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、副主席冯身洪说。

  今年全国科普月共设置“系列主场活动”“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”“科普报告话前沿”“科普阵地探未来”“千万IP创科普”“科学文化进基层”六大版块内容,打造全领域行动、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,目前已经汇聚各地活动超过10万场。

  其中,科普剧、游园会、科学运动会等活动广泛开展,系列科普地图、科普研学路线陆续发布,全国百家科技场馆“科学之夜”持续举行,200多场科学大师剧火热上演,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、开学季等节点的活动广泛开展……一系列活动极大丰富公众的科普体验。

  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负责人周德进介绍,今年全国科普月期间,中国科学院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植物园、标本馆、天文台全部开放。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将赴各地开展超过780场科普报告,覆盖全国15个省份、28个地级市。

  不断完善科普供给体系

  在科技资源向公众开放方面,科普法作出了相关制度性安排。

  基于院属野外台站、植物园、标本馆、天文台和大科学装置等,已建立16个国家科研科普基地;支持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创作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《中国国家天文》《博物》等科普期刊广受读者喜爱……

  周德进说,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发挥建制化优势,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,有效打通了科技创新工作、最新科技成果与公众之间的通道。

  科普法还规定,国家完善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建设布局,扩大科普设施覆盖面。

  “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科技馆建设规模快速增长、服务效能持续提升。”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倪志宇介绍,截至2024年底,全国已建有符合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》的科技馆548座,现代科技馆体系逐步形成了“纵向贯通省市县、横向联动各领域”的网状发展格局。

  倪志宇说,下一步,中国科协将持续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,试点推进乡镇科普馆建设,提升科普场馆覆盖面;动员社会化阵地发挥科普功能,加强优质原创科普资源研发转化。

  “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改变科学研究的范式,也对科普的内容和传播带来重要影响。”科技部九司司长刘育新说,科技部将研究科技资源科普化、前沿新兴技术科普等政策举措,激发和调动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开展科普的积极性,发展壮大科普产业,推动全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。

  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

  科普法规定,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。冯身洪说,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,是“十五五”时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工作之一。

  青少年是科普服务的重点人群。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,教育部健全科学教育课程体系,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,为中小学科普和校外科学教育提供物质基础。

  “教育部将持续推动中小学校加强科学教育,深化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,积极探索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)教育,为国家培育更多热爱科学、勇于探索且具备扎实科研素养的青少年储备力量。”周大旺说。

  中国科学院则注重发挥老科学家和研究生的作用。周德进说,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28年来累计开展4.6万余场讲座,在全国率先实施的“研究生科普学分制”鼓励研究生在课余积极投身科普实践。

  作为国内权威的科学传播品牌,“科普中国”平台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,组建起以社区工作者、大学生志愿者、农业技术员等为主体的科普信息员队伍,总人数近1800万,有效打通科普传播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  倪志宇说,接下来,中国科协将广泛联动有关部委和单位,探索建设高质量、多领域、广覆盖的专业领域科普资源库,实施分类、分众、分区域精细化渠道运营,为科普创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多、更好的科普体验。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张欣然】